先秦文學
主條目:先秦文學
中國最早的文學雛型是口耳相傳的神話故事。中國最早出現的書面文章是商朝的甲骨文及周朝的金文記錄等。但由於兩者主要記述占卜及簡單政事記錄,可以看成是書面語的起源,但還算不上成熟的文學。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中國文學發展已相當成熟,湧現了詩經,楚辭,先秦散文等大量的作品和題材,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。
詩經
主條目:詩經
《御筆詩經圖》 – 乾隆帝御筆寫本
詩經原名為「詩」,在西漢獨尊儒術五經博士設立之後被尊稱為詩經。[3]由於詩經共載有305首詩歌,[4],故後世又稱為「詩三百」。[5]後世所提及的詩之六義,分別為:風、雅、頌、賦、比、興。其中前三者是《詩經》內容,後三者是《詩經》的文學手法。[6]「風」是指十五國風,全國各地的民歌。民歌中反映人民的生活;「雅」分「大雅」、「小雅」,是貴族宴飲時所奏的樂章;「頌」分「周頌」、「魯頌」、「商頌」,是諸侯宗廟祭祀的樂曲。「賦」是一種鋪敘的手法;「比」,就是比喻手法;「興」,就是借其他景物等等作為詩歌的開始,發揮起興的作用。另外,詩經中,尤其是國風,很多也是四言詩,是中國最早的四言詩。
比較著名的詩經篇章有《關雎》《蒹葭》《桃夭》《碩鼠》等。許多詩經的句子被後世的文章多次引用,因此成為成語在漢語中固定存在下來,如「如履薄冰」(《詩經·小雅·小旻》),「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」(《詩經·邶風·擊鼓》),「靡不有初,鮮克有終」(《詩經·大雅·蕩》)等。
楚辭
主條目:楚辭
蕭雲從繪離騷圖經
在戰國時代,位於南方長江的楚國一帶出現了與《詩經》大異其趣的文學體裁,一般稱之為「楚辭」。楚辭最早的記錄可見於西漢司馬遷的《史記·屈原傳》。但當時還無楚辭之名,而是稱之為賦。直到東漢,王逸編成《楚辭章句》一書(二世紀後半),方有此名。楚辭的主要作家包括屈原(前340年-前278年)和宋玉。屈原有《離騷》《天問》《懷沙》等等作品傳世。宋玉則有名篇《九辯》。
楚辭的特色,是用了大量的楚國的神話,事物,方言等等來進行創作的。在作品中,屈原用很多的比喻,比如香草美人,以配忠貞,碧禽臭物,以比讒佞,可以說是中國文學上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品之一。《九歌》保存了楚辭最古的文型,內容主要是描寫諸神的世界及神與人的互動關係等等,這是屈原以當時楚國的神歌神舞為材料寫作而成。
散文
主條目:先秦散文
中國文學上文學散文的起源,可上溯《書經》。先秦散文包括說理散文和敘事散文。說理散文又稱又稱諸子散文,如《論語》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彙編,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紀錄而成,是儒家重要的經典之一。另如《老子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墨子》、《莊子》等,均如《論語》,由弟子紀錄而成;到了戰國末年,《韓非子》《荀子》二書,始為荀況、韓非等手著。
禮記
敘事散文中的《尚書》(又稱書經)是從堯舜到春秋時期的歷史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。《禮記》內容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及各種禮儀,後世很多儒家思想均和此書有關。《春秋》是魯國的史書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。相傳春秋三傳為《左傳》、《穀梁傳》、《公羊傳》等(出自《漢書》藝文志),至戰國時代,敘事散文發展突飛猛進,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戰國策》的出現,為中國敘事文樹立起楷模。